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ADHD 是一種症候群,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過動、衝動等,並伴隨執行功能缺陷。研究顯示,ADHD 與大腦前額葉皮質的多巴胺失調有關,這個區域負責我們的執行功能。執行功能讓我們能夠規劃、專注、控制情緒,並在困難中靈活應對,簡單來說,就是「有條理地做事」的能力。
- 計劃和組織
- 症狀:難以有效安排和管理時間、資源及步驟,以達成目標
- 舉例:學生可能在考試前幾天才開始準備,且沒有系統性的學習計劃,導致考試成績不理想。成年人可能在工作上難以按照計畫完成專案,容易被無關緊要的事情分心,導致專案進度嚴重落後
- 注意力控制
- 症狀:難以集中注意力並持續專注於任務,且在轉移注意力也有困難
- 舉例:學生在寫作業時,頻繁地離開座位,去做其他事情,如查看手機或玩遊戲,結果需要更多時間才能完成作業。成年人在開會時,突然開始幻想或思考其他無關的事情,導致錯過開會重點
- 工作記憶
- 症狀:難以暫時保留和及時提取需要的信息
- 舉例:學生可能在老師講解過一個概念後,立刻忘記。成年人可能忘記剛剛同事交代的任務細節,必須反覆確認
- 衝動控制
- 症狀:難以抑制不適當或不合時宜的行為或反應
- 舉例:學生在教室內突然大聲喊出答案,打斷老師的講課,無法等待適當的回應時機。成年人可能在交通擁堵時,突然冒出一股怒氣,進而做出危險的駕駛行為,如突然加速或超車,無視交通安全。也可能在花錢時不考慮財務狀況,導致經濟困難
- 情緒調節
- 症狀:調節情緒反應,保持情緒穩定
- 舉例:學生可能因同學的無心言語而情緒失控,在教室裡大哭或發脾氣。成年人可能在面對日常小挫折時,例如找不到車鑰匙,就感到極度沮喪或焦慮,進而影響整天的情緒
雖然有些 ADHD 患者確實有顯著的過動和衝動行為,但也有一部分 ADHD 患者從未有過過動、衝動症狀。大多數在兒童時期「過動」的患者,隨著成長,過動症狀會逐漸減少,但注意力不集中和相關困難可能仍然持續。
目前多採用 DSM-5-TR 診斷準則,ADHD 需要滿足以下條件:
- 九項不專注症狀中的六項(如對細節粗心大意、難以持續專注、說話時好像沒有在聽、難以遵循指令完成任務、難以組織任務和活動、迴避需要持久專注的任務、經常遺失物品、容易分心、健忘)
- 或九項過動/衝動症狀中的六項(如經常坐立不安扭動、在應該保持靜止時離開座位、過度奔跑、攀爬或說話、無法安靜或安靜地坐一段合理的時間、經常難以等待、搶答、經常打擾或打斷他人)
- 這些症狀必須持續至少六個月,且症狀在12歲前出現
- 不能用其他疾病更好地解釋
- 在至少兩個環境中(如學業上、社交上或日常生活功能上)導致功能顯著損害
- 六項不專注症狀可以診斷為不專注型;六項過動/衝動症狀可以診斷為過動/衝動型;如果兩類各有六項症狀,則診斷為混合型
- 對於年滿17歲及以上的患者,五項症狀即可達到診斷標準
看到 ADHD 的症狀清單時,許多人可能會覺得這些症狀並不罕見,甚至會想:「哦!我也有這些問題,難道我也有 ADHD 嗎?」這取決於症狀的嚴重程度及干擾生活的頻率,也就是說,這些症狀是否對個人造成了顯著的功能損害。許多 ADHD 的症狀確實是大眾可能會經歷的困難,但只有當這些症狀長期、顯著且持續地影響個人生活時,才會考慮診斷為 ADHD。
典型的 ADHD 患者可能在幼兒期就出現過動,但4 歲以前難以與一般兒童行為區分,因此較少在 6 歲前確診,除非症狀特別明顯且造成困擾或危險。ADHD 最常在小學階段被診斷,但也可能到國中、高中甚至成年後,面對學業或生活壓力時才明顯表現出來。有研究指出,部分高智商的 ADHD 患者,直到青少年或成年初期面對更高階挑戰時,才會出現明顯的功能障礙。
與其他精神疾病雷同,目前無法用抽血或是其他檢查直接確認診斷。故醫生在診斷時,會需要很多資訊來輔助。包含以下內容:
- 母親產前、懷孕期、產程併發症
- 個案早期發展狀況
- 對個案的直接觀察來了解有哪些症狀,尤其是在需要持續注意力的情況下。所以會需要不同情境下,不同對象的觀察和評估(例如學校老師、補習班老師、家長、親戚等)
- 需整體評估以及排除其他身心症狀,或是了解有哪些共病
- 若臨床有懷疑其他神經問題時,可進一步安排神經科轉診和腦電圖檢查等,以排除癲癇障礙
- 透過量表或心理測驗輔助了解症狀嚴重程度,包括兒童活動量表、SNAP 兒童注意力量表、電腦化注意力測驗等
以下是影響個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症狀在特定時期或情境下變得更嚴重的因素:
- 被要求應對新的挑戰,但缺乏足夠的支持
- 不是故意要失敗,但被反覆或嚴厲地批評或懲罰
- 當 ADHD 伴隨額外情緒、認知或行為問題加重了症狀
- 來自環境給予的壓力
- 大腦發育可能延遲,但後來會趕上來
- 支持性的人際關係,例如特定的家庭成員、老師、導師或朋友,提供指導和鼓勵
- 完成基礎教育後,有些人找到更符合自己興趣和技能的工作,並在其中取得成功
- 有些人與伴侶建立起互補關係,雙方可以利用彼此的優勢來彌補對方的弱點
- 有些人發展出補償策略,讓他們能夠應對與 ADHD 相關的某些困難
當一個人無法像大多數同齡人一樣,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技能時,就說明他可能有一些功能障礙。以下是不同年齡層大多數人可以做到的適應功能,以及 ADHD 患者可能會有哪些困難。
- 學齡前
- 謹慎行事,避免重大風險:例如學會在爐灶附近要小心、不會為追球而跑到馬路上、也不會從高處跳下。ADHD 學齡前兒童仍可能忘記父母的警告而因此受傷
- 自行穿衣而不過度依賴幫助:ADHD 學齡前兒童經常需要成人逐步指導才能完成如早晨穿衣這樣的基本任務
- 與他人合作遊戲:ADHD 學齡前兒童參加其他孩子的遊戲時,可能會忽視其他孩子在做什麼,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能不願意分享玩具或輪流,比其他孩子更不耐等待
- 調節極端情緒反應:ADHD 學齡前兒童在感到失望、挫折或被拒絕時,往往情緒反應極端。即使是輕微挫折,他們也可能大喊大叫或憤怒爆發,並且持續時間和強度超過同齡孩子
- 小學生
- 展現學習動機並使用技能:ADHD 兒童常難以保持學習的長期目標,特別是在缺乏持續鼓勵時
- 在分配的任務上保持專注和努力,即使任務不特別有趣:雖然 ADHD 兒童對特別吸引他們的任務可以非常專注和努力,但往往對不感興趣的任務失去興趣,並容易分心
- 記住學校和活動所需物品:父母和老師常抱怨 ADHD 兒童容易丟失物品。他們可能完成了作業,卻弄丟了,或者忘記交給老師
- 發展並維持與同齡人的友誼和活動:ADHD 兒童在互動中可能因分心、或對批評、戲弄等反應過激,被同齡人排擠的比例較高
- 青少年
- 保持學習動機:青少年應逐步學習知識,而 ADHD 青少年可能因執行功能障礙而難以保持這些動機,導致輟學或放棄高等教育等
- 管理多項任務:青少年需要記住多門課程的作業,並合理分配時間完成任務。ADHD 青少年可能難以有效管理時間,容易拖延,無法按時完成作業
- 維持規律的生活習慣:ADHD 青少年常在保持充足的睡眠、營養和運動方面可能遇到困難。他們可能難以按時入睡,起床困難,並且飲食和運動習慣不佳
- 避免過度冒險行為:ADHD 青少年在濫用藥物、酒精以及魯莽駕駛方面的風險更高
- 管理性衝動:ADHD 青少年可能容易因衝動而做出高風險行為,如不安全的性行為或未婚懷孕等
- 學習安全駕駛:ADHD 青少年可能在駕駛時因衝動、分心和情緒失控而增加交通事故的風險
- 規劃高中後的生活:過渡到高等教育或工作是青少年面臨的重要挑戰,ADHD 青少年可能因自我管理能力不足而在這一過程中遇到困難,影響他們的學業和職業發展
- 青年人
- 完成教育和培訓以準備職業生涯:ADHD 青年若持續受執行功能障礙影響,可能會在完成學位或培訓時面臨困難,有些甚至會放棄原有計劃,轉而尋求其他工作機會
- 找到並維持工作:ADHD 青年可能在求職過程中因挫折感而掙扎,並在工作中難以適應新的技能要求和工作環境
- 管理金錢,支付賬單,避免過度負債:青年人應學會管理自己的收入,這對於 ADHD 患者尤其具有挑戰性。他們可能衝動消費,難以儲蓄,容易遇到無法按時支付房租或賬單的情況,或是遇到債務問題
- 發展並維持友誼及伴侶關係:ADHD 青年在建立和維持友誼和親密關係方面可能遇到困難
- 成人
- 保持穩定就業,支持自己及家人:成人應該能夠通過穩定的工作來支付自己的生活費用和撫養家人。研究顯示,持續受 ADHD 影響的成人在工作表現、時間管理、責任感等方面可能較弱,工作穩定性較差
- 建立並維持滿意的友誼和伴侶關係:成人通常會尋求穩定的友誼和伴侶關係。ADHD 成人可能在維持這些關係時面臨困難,可能會因健忘、分心或不可靠而導致關係問題
- 建立並維持一個穩定的家庭:ADHD 成人可能因計劃和優先排序能力不足而在管理家庭財務上遇到困難
- 養育子女,提供足夠的情感和經濟支持:選擇成為父母的成人需要負責撫養和照顧子女。ADHD父母可能在提供一致的結構和支持上面臨挑戰,尤其是當他們的孩子也患有 ADHD 時,育兒難度會更大
- 管理個人和家人的健康照護與保險:成人應該負責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管理,包括定期檢查、處方管理和保險安排。ADHD 成人可能在保持健康習慣和醫療管理上有困難,並面臨較高的意外事故和自殺風險
- 為年邁的父母和大家庭成員提供支持:隨著父母年齡增長,成人可能需要提供情感和實際支持。ADHD成人在面對多重家庭責任時可能特別困難,尤其是當他們自己也在處理日常生活挑戰時
- 全球約有 5 至 8% 的兒童患有 ADHD
- ADHD 在成年人中的盛行率為 2.5%
- 其中 60 至 85% 的兒童患者在青少年時期仍符合 ADHD,並且高達 60% 的患者在成年時期仍有症狀表現
- 男性 ADHD 的發生率比女性高,兒童中約為 2:1,成人中約為 1.6:1
- ADHD 是高度遺傳性的。每 4 個 ADHD 兒童中,大約有 1 個的父母也是 ADHD 患者。而 ADHD 兒童的兄弟姐妹中,有 3 成的人也被診斷為 ADHD
- ADHD 的遺傳性約為 74%,也就是說大約有 74% 可以歸因於基因影響,而其餘的 26% 可能受到環境和其他因素影響
- 環境因素包括:極低出生體重和早產;懷孕、產前暴露於吸煙;神經毒素暴露(例如鉛)、感染(例如腦炎);以及產前酒精暴露等。但目前不清楚這些關聯是否具有直接因果關係
- 純粹的早期兒童家庭互動模式不太可能直接導致ADHD,但家庭教養風格的確可能影響 ADHD 的病程或促使情緒行為問題的發展
- 雖然影響 ADHD 的主要因素似乎是遺傳,但環境對 ADHD 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遺傳提供了我們成長與發展的藍圖,但環境決定了這些潛在優勢和弱點是否會被激發,以及它們會以何種方式影響個人的成長或困境
- 研究顯示,家庭中的婚姻不和、低社經地位、父母的精神疾病或犯罪行為等,都會增加孩子出現問題的風險。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支持來應對特殊需求。環境壓力如失業或搬遷等,也會加劇 ADHD 症狀的嚴重程度
- 家長、老師、和同儕對 ADHD 的理解與態度也至關重要,理解並支持的環境能減少患者的壓力,而批判的態度則會傷害患者的自尊與動力
研究顯示,ADHD 患者的大腦發展和連接能力與正常發展的同齡人相比有顯著差異。儘管大部分的大腦發展相似,但跟自我控制相關的特定腦區在 ADHD 患者中成熟時間通常較晚,大約晚 3-5 年,且這些問題也可能會伴隨患者一生。
研究顯示,大約 60% 的 ADHD 兒童會在青少年晚期仍然有 ADHD 相關的困難。
ADHD 和智商無關。一些非常聰明且有成就的人,儘管智商很高,仍然患有 ADHD。研究顯示,ADHD 出現在各種智力水平的人群中。
雖然目前診斷標準中並未包括情緒調節相關的症狀,但其實許多 ADHD 患者在情緒識別和管理上是有困難的。
大多數 ADHD 兒童和成人在一生中會有一種或多種共病問題。學習障礙、焦慮、憂鬱、情緒障礙、睡眠障礙、強迫症、行為問題、物質使用和自閉症在 ADHD 患者中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得多。有時,甚至其他共病問題先被識別出來,而 ADHD 則未被發現。
藥物無法治癒 ADHD,但對於大約 80% 的 ADHD 兒童和成人,經過妥善的藥物治療能顯著改善他們在藥物作用期間的 ADHD 症狀。這些藥物不像抗生素可以治癒感染,而比較像眼鏡,只在佩戴時改善視力。
ADHD 藥物幫助改善大腦內部神經元之間的傳訊,特別是在大腦執行功能的部分。這些藥物通常通過延長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或正腎上腺素)在突觸的停留時間,來加強信號傳遞,使大腦能夠更有效地處理訊息。
ADHD 藥物主要分為兩類:中樞神經刺激劑和非刺激劑
- 中樞神經刺激劑:包括各種劑型的 methylphenidate(如利他能、利長能、專思達、思有得等),這些藥物通過增強大腦中的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的作用來改善注意力和控制衝動
- 非刺激劑:包括 atomoxetine、Guanfacine、Clonidine 等。這些藥物主要作用於正腎上腺素系統,使用於對中樞神經刺激劑效果不佳或副作用過大的患者
- 身高的影響通常被認為是因為藥物抑制食慾所引起的。研究認為這種生長遲緩可能是暫時的,ADHD 的孩子在青春期前可能會比同齡人矮一些,但在青春期時可能會「追趕」上來
- 食慾抑制的問題通常可以透過飯後服藥或與食物一起服藥來改善。對於服用中樞神經刺激劑的孩子,醫生通常會密切監測身高體重,並在必要時調整劑量或治療方案
- 可參考教育部身高體重常模
- 通常,建議將藥物治療的考量延至兒童滿六歲後再進行。然而,對於六歲以下的兒童,若其症狀嚴重到可能對自己或他人構成傷害的風險,則可考慮在專業醫療人員的指導下使用低劑量藥物。此外,嚴重的注意力不足症狀經常導致家庭動態出現緊張,影響親子關係。當家庭關係因症狀而出現明顯負面影響時,也可考慮在綜合評估後適時介入藥物治療
- 一般來說,常見的藥物治療時機是在兒童入小學後,當症狀嚴重影響其學業表現、學習能力以及人際關係時,家長應考慮與專業醫師討論是否需要進行藥物介入
- 隨著大腦發育,有些人可能不再需要藥物來協助執行功能,也有可能因為環境或生活需求改變,使他們不再需要藥物的幫助。建議可根據個人情況來決定是否繼續用藥。定期停藥一段時間(例如,每兩年停藥兩週)可以幫助確定是否還需要藥物,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再開始用藥。患者應該在青春期慢慢了解藥物的影響。大多數患者能夠做到這點,並成為理智的藥物使用者
- 因為藥物治療效果顯著,這可能會讓患者思考,他們的「真實自我」是患有 ADHD 的自己,還是被藥物控制後的自己。這也會讓患者面臨是否要繼續服藥的決定,或者只在需要高度專注和控制自己的情況下服藥。建議 ADHD 患者可與專業人士討論,幫助他們在應對 ADHD 的問題和接受其限制之間找到平衡
- 家長是如同牧羊人一般的角色,而不是工程師
- 每個孩子天生帶有不同的特質、能力和不足,並非家長能完全掌控或塑造的
- 家長更像是牧羊人,主要任務是引導、保護和支持孩子在成長中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像工程師一樣精心設計和操控孩子的未來
- 親人的理解以及支持至關重要
- ADHD 是一種影響自我調節能力的神經發展障礙,親人應接受這一事實並學會如何支持孩子
- 這包括理解執行功能的缺陷,並找到方法來減少這些缺陷對孩子日常生活的影響
- 家長可主動尋求學校和課外輔助,並在需要時考慮使用藥物治療
- 如何幫助 ADHD 孩子成功
- 幫助孩子發展他們的強項
- 這些才能可能不限於傳統學術領域,可能是在音樂、藝術、運動等方面
- 成功的秘訣在於結合對孩子的接納、適當的治療、資源的運用、才能的發展以及來自親人的支持
- 成功的公式:接受 + 治療 + 才能 + 資源 + 支持的親人
- 加入人工的動機
- ADHD 會影響孩子自我激勵的能力,讓孩子無法堅持完成涉及延遲獎賞的任務,這就是為什麼 ADHD 患者可能可以玩手機遊戲數小時或做他們喜歡的事情,卻不能完成作業或拖延家事
- 當必須完成某些沒有立即獎賞的任務時,可以添加一些人為的獎賞。例如:增加代幣、積分、金錢、特權或其他可以在任務過程中頻繁獲得的獎勵。而積分可以在以後兌換更大的獎勵
- 先獎後罰,強化正向行為
- 強化正向行為:當孩子表現出符合期待的行為時,立即給予他們正面的反饋和獎勵,這有助於強化這些行為,使孩子更有動力去重複這些行為。正向關注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也能讓他們更清楚什麼樣的行為是受到鼓勵和讚賞的
- 減少負面行為:當孩子得到足夠的正面關注和獎勵時,他們可能更少出現不良行為,因為他們已經習得如何獲得成人的關注和讚賞,並且了解正向行為是達成這一目的的最佳途徑
- 外化時間與資訊,提升專注與記憶
- ADHD 兒童難以利用內部時間感知來行動,對時間的掌控較差,容易不耐煩。因此,透過外化時間與資訊來幫助他們專注和記憶是關鍵策略
- 外化時間:將較長的任務分解為小任務,並使用計時器或鐘表來具體顯示時間的流逝,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控時間。當他們必須等待時,將他們的注意力轉移至其他更有趣的事物
- 外化重要資訊:使用便利貼、卡片或其他物理提示來幫助他們記住規則和任務,減少對工作記憶的依賴。隨著年齡增長,自我對話也可以作為輔助工具,幫助他們在執行任務時保持專注
- 拆解成小任務
- ADHD 讓孩子們較難獨立工作,尤其是長時間獨自完成任務。將這類任務分成更短的工作時段
- 在每個短時段開始時,檢視即將完成的目標或工作
- 在每個時段結束時,與您的孩子一起檢查已完成的工作量
- 對他們達到這些短期目標給予正面反饋
- 如果他們未能成功,則將任務分解成更短的工作時段,並更頻繁地與他們一起檢視這些工作
- 設定優先順序,聚焦重要任務(捉大放小)
- 許多日常分配的工作從長遠來看可能並不重要,為避免過度負擔,應聚焦於對孩子發展最重要的任務和指示
- 過多的瑣碎任務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並引發更多問題
- 明智地選擇應該投入精力的任務,專注於那些對孩子長期發展真正有益的事情,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壓力
- 認識ADHD對孩子的影響,調整期望
- ADHD 是由神經學和遺傳因素引起的,不是孩子的選擇
- 運用30%規則:將孩子的實際年齡減少30%,以計算他們的執行年齡(即自我調節的年齡),根據這個年齡來設定合理的期望
- 根據孩子的執行年齡,減少他們的責任或家務,這樣可以避免設定過高的期望,減少潛在的衝突
- 練習原諒,建立支持與理解
- 原諒自己:管理 ADHD 孩子時,難免會犯錯,只要下次努力做得更好,這是可以接受的。即使是專家也會犯錯,學會原諒自己偶爾的失誤
- 原諒他人:他人可能會因為對 ADHD 的無知而誤解您的孩子,學會原諒他們,並以理解和耐心來面對
- 原諒孩子:ADHD 孩子可能會比其他人犯更多錯誤,只要他們願意改進,這也是可以接受的。幫助他們學習並原諒他們的錯誤,並每天實踐排解問題的方法,建立更強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