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人在長大後,才發現自己有 ADHD 的症狀。其實,這些人可能在小時候就已經有一些症狀,但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被診斷出來。這些原因可能包括當時對ADHD的不夠瞭解,或者兒時所處的支持性環境和認知優勢減少了症狀的影響
- 有些人在小時候因為生活環境比較簡單,症狀並不嚴重,但當他們長大後,進入了更有挑戰性的環境(例如進入法律係、進入競爭激烈的職場,或開始養育孩子)時,這些症狀可能會變得明顯,讓他們開始感受到困擾,於是才會去看醫生
- 研究提出,可能存在兩種類型的 ADHD,一種是在童年期出現的,另一種是在成人期才出現的
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ult ADHD)
通常,尋求 ADHD 評估的成人會在生活中的一個或多個方面遇到顯著問題。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問題:
- 工作或職業表現不穩定;經常失去工作或辭職
- 學業或職業上長期表現不佳
- 無法有效管理日常生活責任,如完成家務、修理工作、支付賬單或整理物品
- 因為未完成任務而導致的關係問題
- 忘記重要事情或因小事容易生氣
- 因無法完成目標和履行責任而感到長期壓力和擔憂
- 長期感到挫折、內疚或責備自己的強烈情緒
以下是一些準備評估的建議:
- 學校紀錄:從幼兒園、小學、國高中,甚至大學的成績單和其他學校紀錄
- 心理測驗報告:以往的心理測驗報告,或是學校老師的評估
- 工作評估:如果在職場上遇到問題,也可以準備職場的相關評估紀錄
- 填寫問卷:可使用成人 ADHD 自填量表評估症狀嚴重程度
- 正常認知波動:情境變化引起的注意力波動屬正常,特別是完美主義或自我要求高的人,可能過度關注自己的小失誤。
- 有症狀但無功能影響:有些人雖有類似 ADHD 的表現,但生活功能未受影響,不符合診斷標準。
- 環境要求過高:壓力大時人人可能分心,不是 ADHD。症狀只在高壓情境下出現,不符合診斷。
- 創傷性壓力:創傷也會影響思考和情緒,需與 ADHD 區分。
- 憂鬱與焦慮:憂鬱、焦慮與 ADHD 症狀部分重疊,必須仔細鑑別,因治療方式不同。
- 身體疾病:腦震盪、甲狀腺異常、營養不良、睡眠不足等也會出現類 ADHD 表現。
- 老化:高齡才出現的新症狀,應優先考慮認知老化或失智症,而非 ADHD。
- 醫師與患者共同討論症狀、影響跟病史等
- 評估症狀,可使用成人 ADHD 自填量表
- 評估在工作、學校、社交,和家庭情境中的任何影響
- 評估病史,可參考過去的學業表現、成績單、老師評語等
- 考慮使用心理測驗(如高登診斷系統、克氏持續度表現測驗)來輔助了解嚴重程度
- 停一下!在回應或行動前,先給自己幾秒鐘,避免衝動說話或行動
- 想想過去,再想想未來:回想過去的經驗,預測可能的結果,然後再做決定
- 說出你的計畫:大聲說出你要做的事情,幫助自己記住和執行
- 記下重要的事:別靠記憶,寫下待辦事項,隨時查看
- 視覺化你的目標:用圖片或標語提醒自己未來的目標,激勵自己前進
- 分解大任務:將大任務分成小部分,每完成一部分就給自己一個小獎勵。(像是,如果要念 100 頁的書,每唸十頁就給自己休息一下,吃吃零食,聽聽音樂等)
- 讓問題具體化:把複雜問題寫下來或畫出來,讓你更容易理解和解決
- 保持幽默感!最重要的!接受自己的小缺點,別太嚴肅,學會自嘲和愛自己
- 如曾於 6-18 歲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且已使用藥物治療半年以上者,而 18 歲以上仍需服用者,可繼續使用
- 成人初次診斷者(19-41 歲):
- 健保目前給付短效型中樞神經刺激藥物於成人使用,即 ritalin
- 長效藥物如 concerta、Ritalin LA 等,目前健保不予給付,需自費使用
- 另健保最新給付 atomoxetine 類藥物於成人 ADHD 患者,但須經事前審查。需附上心理測驗結果(CPT, GDS 等測驗)、 整體功能量表結果(GAF)、成人 ADHD 自填量表(ASRS)結果,排除其他身體精神問題後,並由精神科醫師診斷,方可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