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溝通和社交互動障礙:影響孩子與他人互動的能力,並可能影響語言和非語言的溝通方式
- 受限的、重複性的行為、興趣或活動模式:這些孩子也可能會有特定的興趣或重複的行為模式,或是對感官刺激的異常反應
自閉症(ASD)
自閉症類群障礙(ASD)是一種發展障礙,主要有兩大類症狀:
- 自閉症是一個光譜,因個體而異,甚至在個體的一生中也會有所變化。不同智能表現或語言能力的人之間,自閉症的表現差異很大。將其統稱為「自閉症類群障礙症」更能反映這種多樣性
- 過去將自閉症、亞斯伯格症(Asperger)和其他診斷分開處理,但實際操作中難以區分。亞斯伯格症的診斷標準與自閉症的診斷標準重疊,且難以適用,導致診斷上的混淆和不一致。不同地方對亞斯伯格症的診斷標準使用不一,增加了診斷的混亂
- 新版診斷標準不僅關注自閉症的核心特徵,還強調每個人獨特的需求,確保診斷能反映個體的具體情況,而不僅僅是將他們強行歸入某個狹窄的類別
DSM-V-TR 的診斷準則為下:
- 在多種情境中,持續存在社交溝通和互動的缺陷,現在或以前,顯示以下所有特徵:
- 社交情感互動的缺陷,例如從異常的社交接觸和未能進行正常的來回對話;到減少分享興趣、情感或情緒;到未能主動發起或回應社交互動
- 用於社交互動的非語言溝通的缺陷,例如從語言和非語言溝通整合不良;到眼神接觸和肢體語言的異常或理解和使用手勢的缺陷;到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語言溝通
- 發展、維持和理解人際關係的缺陷,例如從難以根據不同社交情境調整行為;到難以參與想像性遊戲或交朋友;到對同伴缺乏興趣
- 限制性、重複性的行為模式、興趣或活動,現在或以前,顯示至少兩項以下特徵:
- 刻板或重複的動作、物品使用或言語(例如,簡單的動作刻板行為、將玩具排成一列或翻動物品、仿說、特定的短語)
- 堅持相同性、對常規的僵化遵守或儀式化的語言或非語言行為模式(例如,對小變化的極端不安、過渡困難、僵化的思維模式、問候儀式、需要每天走相同路線或吃相同食物)
- 高度限制的、專注的興趣,這些興趣在強度或焦點上異常(例如,對不尋常物品的強烈依附或沉迷、過度局限或持續的興趣)
- 對感官刺激的過度或減少反應,或對環境中的感官方面表現出異常興趣(例如,對疼痛/溫度的明顯無感、對特定聲音或觸感的負面反應、過度嗅聞或觸摸物品、對光或動作的視覺迷戀)
- 症狀必須在早期發展階段出現(但可能在社交需求超過有限能力時才完全表現出來,或者可能後天學習的技巧掩蓋)
- 症狀對當前的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領域造成臨床上顯著的損害
- 這些障礙無法用智力發展障礙或全面發展遲緩來更好地解釋
- 注意和回應
- 很難跟別人一起注意同一件東西或活動
- 當別人想和他一起注意某些東西時,他的反應很少或不穩定,比如別人指東西讓他看,他可能不會看
- 不太會觀察別人怎麼做,或很少跟著學習模仿
- 別人叫他的名字時,常常不會理會
- 別人主動友善地跟他打招呼或示好時,他的反應很少或不穩定
- 過於專注於周圍一些不是社交性的東西,比如玩具、門檔、或某些視覺上的小細節
- 在社交互動中,反應比較少,可能不會馬上說話或微笑回應
- 別人問問題時,他的回答可能不太相關,或者忽視別人的社交意圖
- 當別人給他玩具一起玩時,他可能不會有反應,或者拿了玩具但自己玩,不跟別人一起玩,甚至轉身背對著大人
- 主動發起互動
- 可能會有眼神接觸或簡單的肢體語言(如伸手或做簡單手勢),但使用這些方式來溝通的情況不。
- 肢體語言的次數、做得多好,以及手勢的種類都可能很有限
- 臉上的表情比較少,不太容易看出他們的情緒
- 較少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情感
- 較少會和別人分享東西,比如拿起物品給別人看或送給別人
- 可能會把別人的身體當成工具來使用,例如拉著別人的手去拿東西,而不是自己去做
- 維持互動
- 自閉症孩子可能在延續有趣的活動時會遇到困難。他們維持這些活動的策略很有限,這意味著他們不太容易通過創新的方式來讓遊戲或活動持續進行。舉例來說,像捉迷藏、唱歌或吹泡泡這些一般孩子會持續進行的有趣活動,自閉症的孩子可能會很快失去興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讓這些活動繼續下去
- 遊戲
- 遊戲發展往往比同齡孩子慢。可能主要用玩具來探索或滿足感官需求,比如用眼睛盯著玩具看、敲打玩具、或把玩具放在嘴裡咬,而不是進行更複雜的玩法
- 有些能夠玩一些基本的功能性遊戲,即使用玩具達到其預期的用途,比如在軌道上推火車、滾動球、或堆積積木。但他們在進行假裝遊戲時會遇到困難,例如餵養娃娃或假裝吃東西,這些需要想像力的遊戲對他們來說更具挑戰
- 即使具備基本的遊戲技能,他們仍然可能很難參與社交性遊戲。這種遊戲通常需要互動、輪流、一來一往,或者涉及角色扮演和有劇情的遊戲,這些都對他們來說相對困難
- 幼兒期有些重複性行為是正常的,比如模仿別人說話來學習語言、重複玩某些物品,或者隨身攜帶某些他們特別喜歡的東西。這些行為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是常見的。因此,必須仔細觀察和辨別,這些行為是否屬於正常的幼兒期行為,還是需要關注的重複性行為
- 有些自閉症孩子即使有受限的或重複性的行為、興趣或活動模式,這些行為可能很細微、不明顯,或者不會在所有情境中都表現出來。所以,這些行為有時候比較難被察覺,特別是在不同的環境中,可能會出現或消失
- 早期可能出現的受限的、重複性的行為、興趣或活動模式包括:
- 手部、指尖或複雜的動作習慣,將玩具排成一排,出現模仿語,或使用獨特的短語
- 對過渡有困難,對小變化極度不安,儀式化的問候方式
- 沉迷某些事物,對物件有異常的依戀
- 視覺固定(例如,仔細檢查或盯著看物件),以及對聲音、氣味或觸覺有異常或不良的反應
是的,成年人可以被診斷為自閉症。診斷過程包括了解個人的過去病史、觀察行為,或進行一些心理評估。然而,診斷成年人可能會更具挑戰性,因為通常無法得知其早年發展的詳細情況,而且多年的其他診斷歷史可能會使 ASD 診斷更加複雜。
當自閉特質強烈到一定程度時,這些特質成為本人及周圍人群的困擾。例如,嬰兒期的自閉特質,成長過程中持續缺乏與他人互動的經驗,甚至未能學會語言,成年後進入社會時,便會面臨極大的生存挑戰。再如,智力正常但具有強烈自閉特質的人,若在人際關係中屢屢受挫,或無法接受自己的堅持而需要為了群體而妥協時,可能會造成負面情緒或是其他功能的損害。
自閉症的診斷主要依賴臨床醫師根據收集的各項資料進行綜合判斷,儘管醫學研究已證實自閉特質與大腦內部神經結構和運作的特異性有關,但現階段的高科技技術仍未成熟,無法直接應用於診斷。因此,診斷過程中需要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資料,包括與受評估者的直接互動與觀察、主要照顧者的觀察報告、教育機構的紀錄、過去的醫療紀錄以及問卷結果,有時也會需要心理師進行心理衡鑑以獲取更多資訊。目前,本院有提供自閉症診斷觀察量表 (The 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 ADOS) 測驗。
- 如果自閉特質較為明顯,最早在一歲左右就能觀察到一些跡象,但一般來說,三歲後臨床醫師對診斷才會比較有信心
- 不過,很多情況下,只有當自閉特質對個人或他人造成困擾時,才會在尋求醫療協助的過程中被辨識出來。另外也不乏許多進入青少年/青年時期來尋求其他症狀的診治,卻發原來有自閉特質或是自閉症
- 隨著人們對自閉特質的理解和接受度提高,臨床醫師越來越常遇到懷疑自己有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成年人,這時醫師仍需通過詳細回溯其孩童和學生時期的生活經驗來進行判斷
目前估計每 1,000 名兒童中約有 6.6 名患有 ASD。男孩患 ASD 的可能性是女孩的三到四倍,但女孩的社交困難可能會更為隱晦。
- 只要有眼神接觸就不是自閉症
- 典型自閉症的孩子可能對眼神接觸會有困難,但即使有眼神接觸,這也不能排除自閉症的診斷。診斷標準並不需要達到「全有或全無」的標準,我們尋找的是眼神接觸上的品質問題,而不是完全缺乏
- 如果一個孩子非常聰明,那麼這個孩子就不會有自閉症
- 以前大多診斷那些最嚴重、最典型的自閉症,因此那些被診斷為自閉症的孩子常常也被認為有智力障礙(大約 4/3 有智能障礙)。隨著更多輕度受影響的孩子被納入自閉症類群障礙中,這個百分比已經大幅下降。但智商從來不是診斷的一部分,無論是 30 年前還是現在
- 自閉症的表現會因智商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這導致了「高功能」和「低功能」自閉症這些通俗說法的出現。但這些類別實際上並不存在,一般來說,「低功能」的孩子通常語言功能不好,而且智商通常在智力障礙的範圍內
- 如果一個孩子對母親表現出情感,那麼這個孩子就不會有自閉症
- 自閉症的孩子仍可以知道他們的需求是由父母滿足的,這些大人會幫他們解決問題或給他們想要的東西
- 許多自閉症的孩子可以被父母安撫,有些孩子則比較獨立。無論如何,一個孩子對媽媽表現出感情並不能排除自閉症
- 只要孩子願意和你聊天,比如聊他最喜歡的寶可夢角色,那他就不可能有自閉症
- 如果你找到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很多會說話的自閉症孩子都願意回答問題,特別是關於他們特別感興趣的東西。但是,光是回答問題並不是真正的對話
- 真正的對話是雙向的。他們應該也會問你問題,比如「你知道寶可夢嗎?」或「你最喜歡的寶可夢是什麼?」。他們還應該能夠聊你們一起玩的遊戲或你們一起看的故事
- 在診斷自閉症的過程中,有一個測試是這樣的:測試者說「我喜歡香草冰淇淋」,然後不再說話。即使這個停頓讓人感覺有點尷尬,測試者也不會接著問「你喜歡什麼?」這樣的問題。通常正常發展的孩子可能會回應說:「我喜歡草莓。」但自閉症孩子可能不會對你說的話做出反應,也不會對你的興趣、想法或感受表現出興趣
- 心理準備:最重要的一點要記得,這是我們的孩子,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和愛他。如果孩子真的有這樣的特質,我們應該比任何人都更努力去理解他,並為他量身訂做合適的期待和教養方式
- 讓孩子接受專家的評估:通過精神科醫師、小兒神經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等專家的全面評估,我們可以確定孩子是否有自閉特質。更重要的是,評估能告訴我們目前的環境中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或者孩子是否有其他需要幫助的情況。評估後,專家也能幫我們轉介治療或其他相關資源
- 主動了解相關知識:理解是幫助孩子的第一步。除了和專家討論外,我們還可以請專家推薦一些參考資料,或者主動參加醫療機構或民間團體舉辦的相關活動
- 調整期待和教養方式:基於我們對孩子和自閉特質的理解,我們會逐漸了解孩子的優點和弱點。鼓勵孩子的優點同時,我們也要注意給弱點「成長的空間」,對弱點設定合理的期待,並不斷調整教養的重點
- 做孩子的「輔具」:我們對有自閉特質的孩子,就像眼鏡對近視的孩子一樣重要。透過我們,孩子才能更輕鬆地了解這個世界,特別是人際互動的部分。因此,我們要隨時準備好幫助孩子與環境溝通,並且耐心地把環境的回饋傳達給他們
- 給自己喝采和放假:照顧有自閉特質的孩子並不容易,我們應該為自己的努力喝采,也要適當放鬆自己,才能應對這場持久戰
- 如前所述,家長通常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內就會對其發展感到擔憂,這些擔憂通常集中在語言遲緩或可能的聽力問題上
- 現有的篩檢工具通常要到孩子 18 個月大左右才開始有用,因此診斷延遲相對常見
- 此外,有些孩子似乎在一段時間內發展正常,然後才開始失去某些技能。有時,一兩歲的孩子會表現出較典型的社交溝通問題,但尚未出現所有不尋常的行為(儘管有時會出現這些行為的前兆,例如盯著風扇看,或比起關注父母和家人更關注某個物體)
- 到 3 歲時,絕大多數的自閉症兒童會顯示出診斷的特徵,而且通常由於語言遲緩,早期介入在這個時間點之前就已經開始了。早期診斷變得越來越普遍,學校也有義務在孩子 3 歲後提供相關服務
- 困難通常在兒童期增加,並可能在青少年期進一步惡化,然後在成年初期逐漸減少
- 隨著時間的推移,自閉症的預後似乎有了顯著改善。在 1980 年代,大約 90% 的典型自閉症兒童的智力表現落在智力障礙範圍內。現在,許多個案的認知功能達到正常範圍,並且經常能夠上大學,也有至少 30% 的人在成年後能夠獨立和自給自足,也有一些個體變得足夠有能力,甚至不再符合自閉症的診斷(儘管通常仍保留一些社交脆弱性)
- 減少自閉症的主要症狀和行為問題
- 幫助患者發揮自己的潛能
- 治療那些影響發展過程或給患者及其家人或照顧者帶來明顯困擾的共病問題或症狀
截至目前,尚無藥物可以治療自閉症的核心症狀,儘管有一些正在研究中的藥物。目前,藥物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類別:
- 易怒/攻擊性
- 過動
- 注意力不集中
- 睡眠不佳
- 焦慮
- 食慾調整等
有的,例如密集的早期療育策略,包括行為訓練、心理輔導、語言治療、職能治療、認知訓練、社交技巧訓練和生活自理訓練等,這些都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然而,早療也面臨一些挑戰,如孩子本身障礙的程度、家長的配合度等。家長的參與和支持對孩子的治療效果非常重要。
- 清楚明確
- 成人經常使用不明確的語言,如「要乖哦」或「整理房間」,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這些指令可能太模糊,他們可能不知道具體該怎麼做
- 相比之下,一般孩子可能理解你的意思但不願意去做。而自閉症兒童則需要更具體的指示
- 建議將要求分解成小步驟,例如「把書放到書架上」或「把這本書放在這裡」,並可能需要父母示範一次。「要乖哦」可以具體化為「手放下來」或「先輪到你,再輪到小明」
- 簡潔扼要
- 人在壓力下語言能力會下降,這就是為什麼在危機時,消防員和警察只會用簡短的指令來告訴我們該做什麼,如「坐下」、「不要過去」、「停下來」
- 自閉症兒童容易因小事感到壓力,這時成人應該用簡短的語句指示,兩到三個字,然後等待
- 建議不要反覆重複指令,因為這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反而降低反應能力。聲音變大只會讓他們更焦慮,不會幫助他們順從
- 當孩子情緒崩潰時,父母往往不停說話,實際上是在安慰自己,而不是給孩子聽。孩子並沒有在聽,父母所說的話雖然出於好意,但往往需要的是更少的話語
- 少即是多,通常越少越好
- 冷靜沉著
- 這確實不容易,但卻是必要的。雖然沒有父母能時刻保持冷靜,但冷靜應該是我們的目標。應該用冷靜且清晰的語氣來提出要求
- 如果成人對孩子的行為感到焦慮,自閉症兒童(通常本身就有焦慮)會變得更加焦慮,最終可能導致情緒崩潰
- 保持冷靜是成年人給孩子的榜樣。比如,一位患者有立即模仿話語的特性,他的母親在想要說「不行」時,會改成說「不用了,謝謝」。患者會記住並用愉快的語氣重複這句話,這是一個很棒的做法。
- 一致性
- 這適用於所有孩子,尤其是記憶力驚人的自閉症兒童,他們會精確記住你說過或做過的事
- 父母可以避免問「你想要……嗎?」或「你能……嗎?」這類問題,當這些事其實是沒有選擇的時候。比如,耳鼻喉科醫師不會問「我可以看看你的耳朵嗎?」而是說「現在該看看你的耳朵了」,或給予一個真正的選擇:「我應該先看哪隻耳朵?」
- 對於字面理解的孩子來說,當沒有選擇時問「你想要……嗎?」會讓他們困惑,並導致他們在需要聽從命令時不會配合。自閉症兒童不會直覺理解這些差異
- 一致性還包括執行。如果父母在房間另一頭喊「該收拾了!」而孩子沒有反應,父母必須跟進,確保事情被完成。最好是用愉快的語氣說話。如果孩子在第二次指令後還不回應,父母應該親自走過去。每一刻都是教學時刻,父母每天都有許多機會幫助孩子成為快樂、有禮貌的孩子。讚美他們的努力,因為那是當下他們能做到的最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