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立反抗症和品行障礙
對立反抗症是一種持續至少 6 個月的行為模式,通常表現為對權威人物的持續反抗、爭論、以及報復性的行為。典型症狀包括經常發脾氣、易怒、對他人故意挑釁、不服從規則,並常常將自己的錯誤歸咎於他人。這些行為會對個人的社交、學業或職業功能造成顯著影響。
品行障礙是一種更為嚴重的行為失調,表現為反復且持續的行為模式,違反他人基本權利或社會規範。品行障礙的症狀包括攻擊他人或動物、故意破壞財物、欺騙或偷竊,以及嚴重違反規則,如逃學或夜不歸宿。這些行為在多個場景中出現(學校、家裡),並會導致社交、學業或職業功能的嚴重損害。
- 雖然對立反抗症和品行障礙都涉及反社會行為,但它們的嚴重程度和具體表現不同。對立反抗症的行為通常限於言語爭論和不服從,而品行障礙則涉及更嚴重的行為,如身體攻擊、偷竊、欺詐和破壞。品行障礙的行為對他人和社會的影響通常更大,並且品行障礙常常伴隨著犯罪行為,而對立反抗症則不一定如此
- 一些研究者認為這兩種疾病可能是相關聯的。對立反抗症的症狀有可能在青春期後發展成品行障礙。品行障礙是兒童反抗行為隨著成長的自然演變。然而,大多數對立反抗症兒童不會發展成品行障礙,且最多有四分之一的對立反抗症兒童在幾年後不再符合診斷標準
- 對立反抗症的診斷標準包括以下三個範疇中的至少四項症狀,且症狀需持續至少 6 個月,並在與至少一位非兄弟姊妹的他人互動時表現出來:
- 憤怒/易怒情緒:經常失去脾氣、容易被惹惱、經常感到憤怒和怨恨
- 爭論/反抗行為:經常與權威人物爭論、不服從命令、故意惹惱他人、責怪他人
- 報復性:在過去 6 個月內至少有兩次報復行為
- 品行障礙的診斷標準則要求在以下四個類別中,至少有三項行為在過去 12 個月內出現,且至少一項行為在過去 6 個月內出現:
- 對人或動物的攻擊:如欺凌他人、發動打鬥、使用武器、對人或動物施暴、強迫他人從事性行為
- 破壞財產:如故意縱火、故意毀壞他人財物
- 欺詐或偷竊:如入室行竊、詐騙他人、無面對受害者的偷竊
- 嚴重違反規則:如在 13 歲前夜不歸宿、逃家、逃學
- 必須仔細考慮孩子的發展階段。例如,發脾氣對於 3 歲的兒童來說,是其正常發展的一部分,因此僅憑這種行為的出現,並不足以作為診斷依據
- 此外,診斷準則明確指出,對於 5 歲以下的兒童,相關行為應該在至少 6 個月的期間內幾乎每天發生;而對於 5 歲及以上的個體,該行為應至少每週發生一次,並且持續至少 6 個月
- 總結來說,診斷過程中應綜合考慮行為的強度、頻率、兒童的發展階段以及該行為對生活的影響程度,建議與專業醫師詳細討論,以確保評估的準確性和全面性
- 對立反抗症的全球流行率約為 1% 至 11%,平均約為 3.3%。對立反抗症在青春期前男性的發生率略高於女性
- 品行障礙的盛行率在美國和其他高收入國家的 1 年患病率估計範圍為 2%至10% 以上,男性的流行率通常高於女性,特別是在青春期
- 常見的共病包括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憂鬱症、和物質濫用。ADHD與對立反抗症和品行障礙的共病率特別高,這可能與這些疾病共享的氣質性風險因素有關
- 此外,患有對立反抗症的兒童容易發展為品行障礙,而患有品行障礙的兒童則更可能在成年後發展出反社會人格障礙
- 對立反抗症通常在學齡前開始表現,並可能在青春期早期發展為品行障礙。然而,大多數患有對立反抗症的兒童並不會發展為品行障礙
- 品行障礙通常在兒童中期至青春期中期出現。品行障礙的病程多變,但大多數個案會在成年後有所改善,尤其是青春期開始的品行障礙。品行障礙若在童年早期發病型(childhood-onset type)預示著較差的預後,這類個案更可能在成年後發展為反社會人格障礙及其他精神障礙
風險因素包括生物性、個人性、家庭和社會環境因素:
- 生物性:如遺傳、低出生體重、腦部損傷、男性性別
- 個人性:如低智商、困難氣質、衝動性、語言障礙、注意力問題
- 家庭:如父母的反社會行為或物質濫用、家庭暴力、單親、離婚、嚴厲的管教方式、父母與子女的衝突
- 社會和學校:如貧困、與不良同儕交往、學校問題、暴露於高犯罪率的社區
- 心理社會與行為介入為首選治療
- 早期治療更有效,因對立反抗症狀隨時間加劇,負面模式易根深蒂固,進而難以介入
- 家長參與是核心,改善教養技巧與親子互動為主要目標
- 應識別並治療共病症(如 ADHD、憂鬱症)
- 家長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憂鬱症、精神病、藥物濫用)也需處理
- 注重孩子與家庭優勢,幫助減輕壓力,建立平靜與控制感
- 治療目標須切合實際並適時調整,如優先減少青少年藥物使用或違法行為
- 減少不良同伴影響,鼓勵與正向同儕的互動活動
- 孩子的行為問題通常是由於不良的親子互動引起的。當家長以不當的方式回應孩子的壞行為時,這些行為會被強化,導致問題持續存在
- 孩子在社交中常誤解他人行為為敵意,低估自身攻擊性,認為攻擊能減少他人反感並帶來好處,如提升自尊或形象。他們重視支配與報復,遇到問題時偏向使用攻擊行為而非溝通解決
- 認知行為治療可幫助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改善他們的思考方式、問題解決技巧、社交目標,以及對行為結果的期待。孩子會學習更好的應對策略,並通過行為獎懲系統來激勵他們使用這些新技能。
- 在治療行為問題時,通常需要進行四種改變:
- 改變環境以減少導致問題行為的因素,並增加學習合適行為的機會。
- 使用操作性條件反射來強化適當行為,比如在家裡和學校都一致地獎勵孩子的好行為。
- 使用藥物來輔助行為治療,需要配合詳細的行為分析和治療。
- 父母親職技巧訓練,這種訓練能減少負面的親子互動,增加正向的互動,教導父母如何更好地管理孩子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