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科的看診範圍廣泛,主要關注身體健康與心理狀況之間的相互影響。許多症狀與大腦功能失調有關,可能導致情緒、行為、思維及身體上的問題。常見看診原因有:
- 學業表現落後
- 不專心、好動
- 兒童青少年行為問題
- 緊張、擔憂、焦慮、恐慌
- 易怒情緒
- 低落、提不起勁、憂鬱
- 失眠
- 身體症狀(頭痛、胃痛、消化不良、肩頸痠痛)
- 厭食、暴食
- 衝動性或衝動控制問題
- 自我傷害或自殘行為
- 成癮物質使用(酒精、大麻、香菸等)
- 記憶力障礙
初期:藥物治療以穩定急性症狀
當身心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使用藥物治療來減緩急性症狀是第一步。藥物治療的目的在於短期內穩定症狀、減少痛苦、並建立對治療的信心。
💡若不考慮藥物治療,目前也有非侵入性的經顱微電流刺激(CES),可以改善大腦功能~但建議仍須與醫師討論噢!
長期:社會心理介入維持長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其實是很多層面交織在一起的結果,從我們自己的情緒、思維,到周圍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都可能影響我們的狀態。透過治療,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壓力從哪裡來,也能找到哪些部分是我們可以調整的。除了與醫師會談之外,心理治療也是可以考慮的治療方式。
除了藥物治療外,本院目前也有提供心理治療,以及最新的非侵入性治療方法:經顱微電流刺激 (CES)。但仍建議您可與醫師討論各種治療的可能性,醫師會給您最全面和適切的治療建議噢!
若對經顱微電流刺激 (CES)有興趣,歡迎參閱介紹~
以下介紹一些常見的心理治療模式: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正念治療(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動機式晤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
精神動力治療(Psychodynamic Therapy)
不一定。雖然心理治療通常是針對有特定病症或困擾的個體,但即使沒有明顯的心理疾病,許多人仍然可以從心理治療中受益。心理治療不僅限於疾病治療,它也可以幫助個人處理生活中的壓力、情感困擾、人際關係問題、職場或學業壓力等問題。以下是一些即使沒有診斷為某種病症的人,也可以受益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