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學症
拒學症(School Refusal)是指兒童青少年由於內在或外在因素影響,持續且反覆地拒絕上學或無法待在學校。這種行為通常與心理困擾如焦慮、憂鬱、社交畏懼、分離焦慮等有關,並可能伴隨著生理症狀如頭痛、胃痛等。
- 迴避引發負向情感的刺激:孩子可能因為學校內的特定環境(如考試、社交場合)讓他們感到極度焦慮或不適,因而選擇拒學
- 逃避令人厭惡的社交或評估情境: 孩子可能害怕在學校內部與同儕互動或接受評估,這種焦慮可能導致他們逃避這些場景
- 尋求特殊關係者的注意: 有些孩子可能因為強烈依賴父母或照顧者的關注,而拒絕上學,藉此獲得更多的注意力
- 尋求學校外的實質增強物:有些孩子則可能因為學校外的活動更具吸引力(如玩樂、看電視、與朋友相處等),而選擇拒學
拒學症常與其他精神疾患共病,最常見的包括分離焦慮症、焦慮症、對立反抗症、憂鬱症等。這些共病情況可能使得拒學行為更加複雜,並增加處理上的挑戰。
拒學症與曠課雖然都表現為不上學,但兩者有著不同的心理背景與動機。拒學症通常與焦慮、憂鬱等情緒問題有關,孩子想上學但因為心理困擾而無法做到。而曠課則往往與反社會行為或行為問題相關,孩子是有意避開學校規範,並可能從事違法或不良行為。這兩者在臨床處理上需要區分,因為所需的介入措施不同。
在上學日早晨表現出極度的焦慮或情緒波動,如哭泣、暴怒投訴身體不適,如頭痛、胃痛,但這些症狀在家中休息時會緩解 極力說服父母允許他們待在家中,甚至會使用威脅或哀求的方式 在學校的表現可能伴隨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社交退縮等
- 詳細的病史詢問: 包括孩子的家庭背景、早期發展史、學校經驗,以及拒學行為的時間和頻率
- 判斷拒學行為的功能性:區分是由於焦慮、社交畏懼、尋求注意還是其他原因所引發的拒學行為
- 行為觀察:在多種環境下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了解他們在不同情境下的反應
- 多源資料整合:結合家長、老師和孩子自身的報告,全面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
- 糾纏的家庭:親子之間高度依賴且互相縱容的關係。母親過度介入、保護孩子,使得孩子在分離時感到焦慮。孩子在學校可能因母親的放縱和支持,形成不切實際的自我形象,在面對學校壓力時感到無助,選擇拒學
- 衝突的家庭:家庭內頻繁的言語或肢體上衝突。親子之間的界線模糊,父母間的緊張關係。孩子的拒學行為可能是對家庭衝突的一種反應或抵抗。這類家庭通常缺乏解決衝突的有效策略,孩子拒學行為也因此得不到妥善處理
- 分離的家庭:家庭成員之間缺乏參與和互動。父母對孩子的活動和問題缺乏關注,直到問題變得明顯或嚴重才有所察覺。父親通常顯得被動或退縮,母親則可能因應對孩子的需求而感到壓力重重。與糾纏家庭不同,分離家庭的母親可能更希望保持與孩子的獨立空間,孩子則因為害怕被遺棄而選擇拒學。這類家庭中的情感表達和溝通功能較差,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和相互理解也相對缺乏
- 孤立的家庭:與外界的互動極少,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繫也較為有限。這些家庭可能涉及不良的母子互動或兒童虐待,對社交活動和外界介入保持抗拒態度。在這類家庭中,孩子的拒學行為可能是出於對外界的強烈抵觸和對家庭內安全感的過度依賴。孤立的家庭通常不願意尋求外界的幫助,甚至在孩子行為出現問題時也不願與臨床服務機構接觸
- 健康的家庭: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家庭內衝突較少,並且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然而,即便在這些功能良好的家庭中,也可能出現一個具有精神病理的小孩。這些孩子的行為問題可能與其個體的精神健康狀況有關,而不是家庭功能的直接結果。在這類家庭中,父母通常能夠為孩子提供支持,但仍需針對孩子的特定需求進行個別化的治療
- 混合型家庭:混合型家庭展示了兩種或更多互動模式的混合,如「糾纏同時衝突」或「孤立又分離」。在這類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可能存在多重功能不良,例如母子之間存在糾纏關係,而父親則處於分離狀態,或是在家庭內部存在衝突的同時,父母為了避免外界的干預而促進家庭的孤立。這種多層次的互動模式使得拒學行為的處理變得更加複雜,需要多角度的治療策略來應對
- 行為治療:針對焦慮型拒學症,系統脫敏法和暴露治療可以幫助孩子逐步適應引發焦慮的情境
- 認知行為治療(CBT):幫助孩子改變對學校的負面認知,增加他們對自己應對學校壓力的信心
- 家庭治療:針對尋求注意型拒學症,家庭治療可以協助家庭成員建立更健康的互動模式,減少過度依賴的情況
- 社交技能訓練:幫助那些因社交畏懼而拒學的孩子增強社交能力,改善他們與同儕的互動
- 學校介入:與學校合作,提供個別化的支持,如學校內心理輔導、設置過渡期安排,減少孩子對學校的恐懼
拒學症如果能夠早期發現並進行有效治療,多數孩子可以重返校園並恢復正常學習。然而,如果拒學行為持續得不到改善,可能導致長期的學業、人際、心理問題,增加成年後精神疾患的風險。
- 支持與理解:家庭成員需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困難,並提供情感上的支持,避免過度批評或指責
- 參與治療過程:家庭成員應積極參與治療計劃,如家庭治療、行為改變策略的實施,確保家庭環境有助於孩子克服拒學行為
- 協助學校聯繫:家庭應與學校保持密切聯繫,配合學校的干預措施,確保孩子能夠順利過渡回學校生活
- 逐步適應:根據孩子的情況,從短時間的學校活動開始,如參加部分課程或在學校待半天,逐步增加上學的時間
- 學校支持: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學校內支持,如心理輔導、學業輔助、同儕支持等,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環境
- 家校合作:家庭和學校應密切合作,隨時調整計劃,根據孩子的進展和反應進行調整
- 持續監測:定期跟進孩子的情況,確保他們的心理狀態和學校適應情況穩定,必要時調整治療策略
住院治療通常適用於拒學症情況特別嚴重、家庭和學校的介入無效、並且孩子出現了嚴重的自殺念頭、自傷行為時。住院治療可以提供一個結構化和受控的環境,幫助孩子穩定情緒,並進行密集的治療,以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重返學校的挑戰。
- 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能是必要的輔助治療手段。以下是藥物治療在拒學症中的適用情況:
- 共病情況下的藥物治療:如果拒學症與明確的焦慮症、憂鬱症等身心疾患共病時,這些症狀如果足夠嚴重,可能會考慮使用藥物來緩解主要精神症狀
- 症狀持續且嚴重時:如果非藥物治療(如認知行為治療、家庭治療等)未能有效改善症狀,且孩子的拒學行為對其生活造成嚴重影響,藥物治療可能作為一種臨時性的介入手段,幫助穩定情緒和減輕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