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抽動是指突然、快速、重複出現的、不規律的動作或發聲,可分為兩類:
- 動作性抽動:像是眨眼、皺鼻、頭部或手臂抽動、聳肩等,到看起來更有目的性的複雜動作如面部或手部姿勢等
- 聲音性抽動:像是突然且無意義的聲音,如清嗓子、咳嗽、吸鼻子、吐口水或咕嚕聲。複雜的聲音性抽動則是更持續且有意義的表達,從長時間的清嗓子到音節、單詞或短語,甚至包括更複雜的行為,如重複自己的話或重複他人的話,在罕見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說髒話(穢語症)
- 妥瑞氏症:
- 同時出現多種動作性抽動和一種或多種聲音性抽動,不一定要同時發生
- 抽動的頻率可能會有增有減,但自第一次抽動發生以來,已持續超過一年
- 症狀出現於 18 歲之前
- 這種情況不能歸因於藥物或其他疾病(如亨廷頓氏舞蹈症、病毒性腦炎後遺症)的影響
抽動障礙和妥瑞氏症
- 症狀出現:症狀通常在 5 到 7 歲時出現,先出現簡單且短暫的動作抽動,主要影響臉部,尤其是眨眼
- 症狀進展: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簡單的動作抽動通常會影響臉部的其他區域,接著是頭部、頸部、手臂,最後才會影響較不常見的下肢
- 聲音抽動:聲音抽動通常在動作抽動症狀出現的幾年後才會出現,通常在 8 到 15 歲之間。聲音抽動很少單獨出現,超過 95% 的抽動症患者只有動作抽動
- 抽動的複雜性:抽動的複雜性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初期的單一快速動作抽動會逐漸演變成複雜的動作,而無意義的聲音也會發展成為完整的字詞和句子
- 症狀高峰:由於症狀在童年期迅速惡化,大部分的症患者在 11 歲前就被診斷出來
- 前驅感覺:隨著年齡增長,患有妥瑞氏症的孩子逐漸能夠察覺到抽動即將發生,並試圖控制它們。有些 10-11 歲的孩子已經可以講出前驅感覺,如緊繃感、壓力感或癢感,這些感覺通常會在抽動後得到短暫的緩解
- 控制能力:許多妥瑞氏症患者能夠部分或完全控制自己的抽動,但這種控制能力類似於控制眨眼一樣,只能持續一段有限的時間
- 妥瑞氏症抽動嚴重程度會隨著時間而波動,並且會受到壓力、疲勞、極端溫度和外部刺激的影響
- 活動的影響:專注於活動或進行意圖動作時,抽動症狀通常會減少
- 症狀減輕:隨著青春期的到來,抽動的嚴重程度通常會減輕。症狀通常在 8 到 12 歲之間達到高峰,並在 20 歲初期減輕
- 成年後的預後:雖然少數妥瑞氏症患者在成年後會有嚴重的症狀惡化,但大多數人在青春期結束後症狀會顯著減少,有 1/3 至 2/3 的人在成年後幾乎無症狀
- 暫時性抽動相對常見:4% 到 24% 的學齡兒童曾經歷短暫的抽動行為,但未必會發展為妥瑞氏症
- 性別差異: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現抽動行為,大部分研究顯示男孩和女孩的比例約為 2:1
- 妥瑞氏症在學齡兒童中的盛行率:每 10,000 人中大約有 10 到 100 例之間
- 青少年和成年期的妥瑞氏症盛行率:盛行率顯著降低,大約為每 10,000 人中 4.5 例,因為許多症狀在青春期期間顯著減輕或完全消失
- 患有妥瑞氏症的兒童比一般人群更容易出現強迫症(OCD)以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 通常,ADHD 症狀會比妥瑞氏症症狀提早幾年發生,而強迫症狀通常在妥瑞氏症症狀最嚴重時出現(大約 12-13 歲左右)
- 遺傳因素:有明顯的遺傳成分。如果父母有妥瑞氏症,孩子罹患妥瑞氏症的機率約為 10% 到 15%
- 環境因素:不良的產前或產後環境可能增加風險。例如,母親在懷孕期間有併發症、吸菸、或是生出體重過輕的孩子,這些孩子更容易發展出妥瑞氏症
- 神經解剖因素:大腦的基底神經節和前額葉皮質的異常與妥瑞氏症的發生密切相關
- 心理因素:
- 妥瑞氏症症狀容易受壓力影響,壓力事件後症狀往往會加重
- 如果家庭或老師誤解並懲罰孩子的症狀,可能會加重症狀,進一步增加孩子的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 雖然心理因素不足以引發妥瑞氏症,但它們會影響症狀的嚴重程度和病程。因此,妥善處理孩子的壓力和情緒管理對於控制妥瑞氏症症狀至關重要
- 臨床上通常先以教育與支持性介入為主,而藥物治療則通常被保留到後期
- 由於抽動症狀會起起伏伏,不論採取或不採取治療措施,短期內症狀都有可能有所改善
- 通常在教育和支持性介入措施實施了數個月後,若抽動症狀仍持續嚴重,並影響到孩子的自尊、與家人或同儕的關係,或是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可考慮使用藥物治療
- 家屬的理解:透過對疾病的更近一步了解,幫助家屬減少內疚感,避免因互相責備而加重抽動症狀,也能幫助家長將焦點轉移到問題解決上
- 教師的教育與支持:教師的支持對孩子非常重要,以包容和理解的態度面對孩子的抽動症狀,反覆責罵孩子可能適得其反,讓孩子對權威產生反感,甚至不願上學。同時需留意,在體育館、操場等無結構性之場所,因缺乏成人監督,孩子更容易遭到同儕嘲笑
- 課堂內的措施:可以考慮一些調適措施,例如允許孩子在課堂外短暫休息以私下釋放抽動症狀、讓症狀嚴重的孩子在私人空間考試,以避免他們在考試期間壓抑抽動症狀的壓力等
- 同學的理解:教育同儕也很重要。鼓勵患者、家屬和教師一起教育同學,讓他們了解妥瑞症。當教師和同學知道問題所在並學會忽略它時,包容度會大大提高
- 考量嚴重程度和臨床表現,當對日常生活有顯著影響時可以考慮使用藥物
- 如果患者同時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強迫症(OCD)、憂鬱症等,通常考慮優先治療這些共病,因為這些疾病的成功治療往往會減輕抽動症狀的嚴重程度
-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如 risperidone 、aripiprazole 等
- α2 受體刺激劑的使用:如 clonidine 、guanfacine 等,主要通過減少中樞神經正腎上腺素活性來達到效果
目前現有的證據仍具有爭議性:
- 許多同時患有 ADHD 和妥瑞氏症的患者在使用興奮劑後表現良好
- 但也曾有臨床案例報告顯示,有一些 ADHD 兒童在使用興奮劑後會出現新的抽動症狀,基於這些報告,大多數興奮劑藥物都標示對有抽動症或妥瑞症家族史的兒童不建議使用
- 然而,也有研究顯示,當有 ADHD 和抽動症的兒童使用興奮劑治療時,抽動症狀並不會加重。而且事實上,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症狀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