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原因有哪些? 失眠只能靠安眠藥嗎?

網路常有關於不同科別開安眠藥處方的討論,引發了不少熱議。我覺得,比起糾結到底哪個科開得多,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安眠藥在整體睡眠障礙治療中,究竟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過去許多研究對慢性失眠的成因進行統計,結果大致相近:約 40~50% 與憂鬱、焦慮、壓力或創傷等身心議題相關;10~15% 則與睡眠呼吸中止症(OSA)或不寧腿症候群(RLS)這類直接影響睡眠的狀況有關;另外10~20%可能來自其他身體不適,例如慢性疼痛、心肺或新陳代謝疾病、失智症等;再扣除少數因輪班、時差或物質成癮導致的案例,真正屬於純粹的睡眠功能問題——也就是原發性失眠——其實只佔不到20%。
換個角度說,超過八成的睡眠困擾,其實都能從根源入手來改善:像是身心相關的,可以透過一段時間的規律治療,逐步穩定大腦的神經網絡,自然減少對安眠藥的依賴;其他內外科的狀況,也往往能藉由適當的醫療介入,緩解對睡眠的干擾。即使是原發性失眠,安眠藥也僅是治療組合中的一塊拼圖,並非全部。這就是為什麼,當睡眠出現問題時,我們溫和建議到身心科門診進行全面評估——這樣才能找到最適合的路徑,避免錯過因症施治的機會,不是嗎?如果您有類似困擾,不妨考慮試試看,早一步行動,或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轉變喔!
參考文獻
- Edinger JD, et al.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for 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 in adults: An AASM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Clin Sleep Med. 2021;17(2):255–262.
- Zhang Y, et al. Worldwide and regional prevalence rates of co-occurrence of insomnia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leep Med Rev. 2019;45:1–17.
- Perlis ML, et al. Insomnia. The Lancet. 2022;400(10349):170–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