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症狀要怎麼治療?

精神科的藥物會不會讓我變成整天茫茫然的「行走蔬菜」?小小的藥丸真的能讓我的腦袋變得不那麼混亂嗎?心理治療是不是讓我坐在沙發上,痛哭流涕地跟醫生掏心掏肺,最後還要自己掏出診費?如果聊著聊著,我哭得連醫生都忍不住落淚,那治療效果會不會打折?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身心科治療的幾個階段~
初期:藥物治療以穩定急性症狀
當身心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時,使用藥物治療來減緩急性症狀是第一步。藥物治療的目的在於短期內穩定症狀、減少痛苦、並建立對治療的信心。
- 治本藥物:調整整體大腦功能(如血清素、多巴安相關等藥物)
- 治標藥物:立即改善不適症狀(如鎮定劑等藥物)
💡若不考慮藥物治療,目前也有非侵入性的經顱微電流刺激(CES),可以改善大腦功能~
長期:社會心理介入維持長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其實是很多層面交織在一起的結果,從我們自己的情緒、思維,到周圍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都可能影響我們的狀態。透過治療,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壓力從哪裡來,也能找到哪些部分是我們可以調整的。除了與醫師會談之外,心理治療也是可以考慮的治療方式。
以下介紹一些常見的心理治療模式: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 人的情緒和行為受到思考方式的影響。改變負面思維可以改善情緒和行為。
- 當我們感到壓力或情緒低落時,可能是因為有一些「負面想法」(例如:「我總是做不好」)。CBT 幫助我們認出這些想法,挑戰它們,並學習替換成更自洽的想法。
正念治療(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 活在當下,接受當前的感受和想法,而不批判它們。
- 正念像是心靈的「靜心練習」。它教我們專注於現在,避免過度擔心未來或懊悔過去。例如,透過專注呼吸或觀察環境,讓自己保持平靜。
動機式晤談(Motivational Interviewing, MI)
- 幫助個體發現改變的動機和內在力量。
- 如果有人在改變習慣(如戒菸)上感到掙扎,治療師會用開放式問題和鼓勵的方式,讓他思考「改變會帶來什麼好處」,而不是直接說「你應該改變」。
精神動力治療(Psychodynamic Therapy)
- 精神分析是一種深度探索人類內在世界的方法,核心在於揭示無意識心理動力如何影響行為、情感與人際關係。無意識中隱藏的壓抑慾望、衝突與創傷,會透過夢境、症狀等形式展現,並影響心理運作。精神分析強調心理結構(本我、自我、超我)之間的衝突平衡,以及早期親密關係對人格發展的深遠影響。透過客體關係理論與自體心理學的視角,精神分析探索了內心對「自我」與「他人」的表徵如何影響人際互動和依附需求。
- 治療過程中,通過移情與洞察,幫助個體探索無意識,促進自我覺察與人格整合,實現內外平衡與心理健康的提升。
更多關於就診身心科常見問答,歡迎瀏覽身心科常見問答懶人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