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介紹] 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

神經科學家 Lisa Feldman Barrett 在《Seven and a Half Lessons About the Brain》這本書中,挑戰了許多我們對大腦的刻板印象。這本書以短小、輕鬆又富有深度的七堂半課,帶領我們重新思考「大腦是怎麼一回事」。
- 大腦不是為了思考而存在:
我們總以為大腦的重點是思考、學習與記憶,但 Barrett 指出:「大腦最重要的任務,其實是管理身體能量,讓我們活得下去。」這種調節叫做「allostasis」(預測性穩定),與我們熟悉的恆定性(homeostasis)不同。大腦會預測你未來的生理需求(如:是否會餓、會累),並提前進行調整。想像它像一個財務長,永遠在幫你的身體做能量預算。 - 你沒有「蜥蜴腦」:
坊間常說人有三層大腦:蜥蜴腦、情緒腦、人腦──但那是錯誤的科學。Barrett 解釋:大腦不是一層層疊上去的,而是從一個共同原型演化出來的整合性結構。每個區域都能負責不同功能,「理性腦」與「情緒腦」並非分工明確,也不應該對立。這一課打破了「情緒不理性、理智才正確」的迷思,讓我們能更整體地看待情緒和思維的關係。 - 大腦不是感知現實,而是預測未來:
Barrett 認為:大腦是預測機器,不是接收機器。它不斷依據過去經驗,預測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再根據實際感官輸入進行修正。你不是「看到」這個世界,而是「預測」你即將看到什麼──這也是為什麼兩個人看同一件事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解讀,因為大腦各自產生不同的預測結果。 - 每個人的大腦都不一樣:
我們常以為大腦是標準規格,但其實每個人的大腦都被自己的語言、文化、生活經驗深刻改造。這一課強調「神經可塑性」的威力,也提醒我們不要把自己的經驗當作普世真理。這也是情緒表達與理解在不同文化間差異極大的原因──大腦根本是「量身訂做」的。 - 你的大腦需要他人:
人是社會性動物,Barrett 指出:你的大腦與他人的大腦,是彼此連結的系統。社會互動不只是情感需求,更是生理調節的一部分。研究顯示,長期孤獨不只會影響心理健康,還會削弱大腦管理身體的能力,讓免疫力下降、代謝變差。這一課提醒我們:關係,就是健康。 - 情緒是大腦建構出來的:
很多人認為情緒是自然而然的反應,例如「生氣是自動的」、「哭是因為悲傷」。Barrett 則說:情緒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大腦依據語言、文化與經驗建構出來的解釋系統。換句話說,你不是「發現自己生氣」,而是「大腦建構出這是『生氣』」。這讓我們在面對情緒時,有更多改變與調整的可能性。 - 大腦的發展需要他人:
嬰兒出生時,大腦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必須在與照顧者的互動中,透過撫觸、聲音、眼神,才能啟動腦部的連結與成長。這一課再次強調人際互動的重要性:大腦不是獨立長出來的,它是與他人共同塑造的產物。 - 你不是你大腦的老闆(Half Lesson):
Barrett 在最後「半」堂課提出一個有趣又顛覆的觀點:「你以為自己有完全的自由意志與主控權,其實多數時候,大腦早就幫你做了選擇。」大腦運作是高速且自動的,很多行為是早就建立好的預測與反應。認清這點,讓我們少一點自責、多一點理解,也可以用更有策略的方法,去改變習慣與行為。
🔚 結語:這七堂半課告訴我們的事
這本書最重要的訊息或許就是:「我們的感覺、思想與行為,並不如想像中理性或自由。但這並不讓我們無助,反而賦予我們更大的彈性與可能性。」
當我們理解大腦的真正任務是保命、省能量、建立預測、與他人協調時,才能對自己多一份寬容,對他人多一份理解,對生活多一份彈性。